“科技就是我的武器,实验室就是我的阵地” ——记青岛市三八红旗手、青岛海关技术中心植物检疫实验室副主任厉艳
时间:2024-05-22    点击:61
3月8日,走进位于青岛市高新区新悦路83号的青岛海关技术中心食农a座1楼的植物检疫实验室,总有一个忙碌的身影,她一会一丝不苟地盯着显微镜观察,一会又仔细拨弄实验室仪器表盘。她就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厉艳,就在前两天她刚刚获得青岛市三八红旗手称号。
海关检疫是维护国门生物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和屏障,实验室就是海关检验外来有害生物和疫病疫情的前沿哨所,通过海关的检疫防控措施,可有效保障国门生物安全。
“凭技术执法,靠数据说话。”2004年,研究生毕业的厉艳投身到海关实验室检测工作中。走近她,你很难想象她会跟各种植物病菌、线虫联系在一起,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对数据更有一种执念。她的工作就是每天都要跟实验室数据绑在一起,不断上演大量的、重复的实验,然而就在这枯燥工作的背后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松材线虫检疫鉴定就是她所在实验室负责的工作之一。据了解,松材线虫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严重威胁我国生态安全、生物安全和经济发展。2021年6月,国家林草局、海关总署等13个部委联合印发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工作。
据厉艳介绍,松材线虫的鉴定主要借助显微镜观察成虫的形态特征,这就需要有专业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作支撑。一般需要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将样品进行预处理,然后在线虫分离器中浸泡过夜,第二天将分离液在显微镜下进行镜检,这个时候就需要用专业的眼光、负责的态度来寻找可疑的目标,锁定后通过观察、测量雄虫、雌虫的特征并拍摄显微镜照片后方可判定,并且一次只能鉴定一个样品。如果线虫还是幼虫,还需要进一步培养成成虫或者借助分子方法辅助才能进行判定。一般来说,松材线虫项目的检验从制样到鉴定完毕需要3-5天,一个样本仅显微镜镜检、拍照就需要20-30分钟左右,遇到特征不典型的线虫,测量一个小时才能鉴定一个样本也是常有的事情。
随着青岛口岸进境木材的数量不断增加,如何做到既保证工作质量又确保检测周期、促进通关便利成为一个两难的课题。对此,她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及时根据业务变化调整岗位设置,将实验室原有“一人一岗”的工作模式迅速调整为“ab”岗模式,样品量大她就带头劈木条、刷分离器,短短8个月内新增的4千余批次样品,不仅没有一票超周期,而且更出色地完成各项检疫任务。一次次的疫情截获、一次次的科研创新,她用国门卫士的一双慧眼,证明海关人守护国门生物安全的眼睛里揉不进一粒沙子。
在实验室加班加点对她而言是工作中的家常便饭,对家庭往往因工作而照顾不上,这却是她最挂怀的。2021年9月30日,也就是在十一小长假之前,有40余批进境原木样品被紧急送往检实验室检测,这就意味着她需要在国庆节期间加班加点尽快检测,才能够不影响港口通关。可是,她老早之前就答应过儿子,国庆节要观看儿子的小提琴音乐会。一边是责任、一边是孩子,看着孩子期盼的眼神,她毅然告诉儿子为了工作妈妈要加班,等下次再看你的演出,儿子的泪水已经夺眶而出。国庆节当天,她在实验室30多度的环境下,开始了样本鉴定工作……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她的努力下,首次从进境大花惠兰中截获检疫性有害生物——洋葱腐烂病菌,该案例还被评为当年全国口岸截获十大典型案例;首次从进境植株中截获兰花细菌性褐腐病菌等等。在科研层面,她注重专业检测技术的磨砺和提高,不断将科技成果持续转化提升检测质量,先后主持、参与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青岛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等。
“科技就是我的武器,实验室就是我的阵地,我很享受实验室的工作,每完成一种外来有害生物物种的鉴定,就像打赢了一场战役,每一份检测报告都是吹响的胜利号角,枯燥的实验室也能奏出美妙的乐章。”厉艳说完,又一头扎进了实验室里……(吴晨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