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防控“急先锋”——记青岛海关党建示范品牌“风控栋梁”
时间:2024-05-22 点击:56
“履行安全准入风险防控职责,铸风控铁盾,守国门安全。”这是海关总署风险防控局(青岛)风险处置处党支部张国栋同志党建个人品牌“风控栋梁”的品牌内涵,这一品牌也被青岛海关直属机关党委评为关区党建示范品牌。在党建品牌引领下,张国栋和他的团队将品牌内涵转化为风险战线的防控行动,开拓进取、砥砺前行。
重大决策部署到哪里 风险战线就延伸到哪里
洋垃圾非法走私入境,严重危害我国生态环境。海关承担打击洋垃圾走私、严禁固体废物非法入境的重要职责。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青岛海关重拳出击、狠打猛打洋垃圾走私。
张国栋所在的海关总署风险防控局(青岛)风险处置处承担着全国范围内进口固体废物风险防控的职责,通过轨迹分析、源头治理,不断拓展风险防控链条,将防控视角从国内口岸延伸到国外装货港,将分析角度从境内收货人延伸到境外发货人。
2018年初,在和同事研究废矿渣走私案件线索时,张国栋发现了一票不寻常的报关单记录:一票从欧洲某国进口的铅精矿。
“进口线路反常!”
“这个国家生产高污染的铅精矿吗?”……
一个个问题不断涌现,大家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好像猎人看到猎物,都兴奋起来。
“查!立即查!”张国栋和同事立即从船舶跟踪、企业分析、风险布控等3个方面同时推进,数昼夜连续加班奋战,一个走私废矿渣的大案浮出水面。随后,海关关员在码头直接查获矿渣伪报为铅精矿的废矿渣高达1.63万吨。
走私的触角在哪里 风险利剑就挥向哪里
为保护环境,我国禁止木炭出口,但部分走私分子利欲熏心,为谋取不法利益,绞尽脑汁地变换花样走私出口。
为通过风险利剑斩断走私触角,张国栋开始了“钻进去”和“深下去”的风险分析。
“咱们要是走私分子,会怎样逃避海关监管呢?”
他提出问题,并带着团队一头钻了进去,换位思考、头脑风暴、集思广益,不断设想、大胆假设,再反推数据。他沉浸在模拟、推演的世界里,工作时想、坐车时想、回家呆坐在沙发上还是想,有时家人叫他也听不到,孩子笑他“像个傻子”。
“数据是基础,要想发现风险点,就必须先从数据筛选入手,深挖细查!”
“即便是大海捞针,我们也要把这些风险数据分析、筛选完。”
十几万条出口数据,在短短时间内,要按照风险要素逐一清理出来,谈何容易!他和他的团队每天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脑屏幕,比对数据字段上千条,白天干不完晚上接着干,连续加班加点百余小时,经常看得头晕眼花。
苍天不负苦心人,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2019年的一天,他们从一条看似平常的报关单数据里成功发现了走私分子的蛛丝马迹,抓出了他们的“狐狸尾巴”,而且顺藤摸瓜牵出一串,发现并移交案件线索涉及木炭3300吨。随后青岛海关缉私局开展“蓝天1901”打击木炭走私专项行动,成功打掉一个流窜多地的走私出口木炭特大团伙,共抓获犯罪嫌疑人11名。
困境挫折在哪里 突破创新就在哪里
海关总署风险防控局(青岛)承担着全国70%的水运风险防控工作,工作领域宽、链条长,尤其面对“将防控视角由口岸向供应链境外、境内的风险源头延伸”的工作要求,任务更重、责任更大。
“新海关、新风控赋予了我们新职责、新使命,穿着旧鞋走老路是肯定不行的,必须拿出解放思想、攻坚克难的态度,认真学、勤沟通、大胆想、多尝试,才能做出新成绩。”
“暂时不会干也不要紧,但必须要有想干、能干、干好的劲头,只要有了这个劲,就没有学不会的业务、攻不克的难关。”
面对海关机构改革后风险防控工作的新变化,张国栋经常这样勉励自己和伙伴们。
在全供应链风险防控工作中,什么是供应链?供应链上有哪些数据?数据在哪里?怎么获取?……一连串的问题,没人可以解答,只有闯出去,自己探索。
“风险防控需要的船舶、卡车轨迹数据在哪儿?”
“获取后,这些数据如何有效应用?”
问题从表层到深入,风险防控的路径和方法也就这样渐渐清晰起来了。
近年来,他们陆续引入了全球船舶定位数据、集装箱轨迹数据、境内集装箱卡车导航数据、全球港口坐标数据、贸易统计数据等各类数据,很快,自主开发的“全球港口船舶监控预警平台”和“全国集疏港货运车辆监控预警平台”也上线了,初步了实现源头锁定、全程跟踪、触发预警、精准拒止,掀开了科技防控、智能防控的崭新一页。
(张鑫伟/文)